
广艺要闻
琴声悠扬展壮乡风采,登上央视的广艺天琴乐队背后的故事
“双双靠着对着榕树啊,唱完情歌唱梦圆,唱梦圆。如今社会政策好,科技致富走在前方,美梦成真靠努力,大梦小梦都实现……”,6月22日晚,身着壮乡黑衣、手握木质古琴,由我校19名师生组成的天琴乐队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端午特别节目——大型交响诗《碧水长歌颂端阳》,为全国观众弹唱了独具壮乡特色的乐曲《月光情缘》,优美的曲调、悠长的韵味,让人仿佛置身壮乡歌海。
天琴是壮族弹拨乐器,因琴声圆润明亮,如落水叮咚,壮语中称为“鼎叮”,主要流传于广西西南部龙州一带,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天琴演奏代表的是独具特色的壮乡文化,第一次观看演出的观众往往都会被惊艳到,我入学后第一次接触天琴,就爱上了这个乐器,现在天琴已经成为了我的‘朋友’,每次弹奏都有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感觉。”学校音乐学院2022级研究生梁玫滩说。
为了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琴得到传承和发展,学校加强对天琴艺术的保护和开发,于2009年将天琴弹唱列入教学内容,并组建天琴乐队,从乐理知识、弹奏技巧、发音训练、表演实践等方面进行系统教学,让原本“零基础”的同学们全面学习了解天琴艺术。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刘海嘉介绍到,“学校开设的《民族民间乐器》课程,包含了天琴、月琴、芦笙、啵咧以及泰国的‘皮帕特’乐队音乐教学,每年都有大量学生选修天琴,热度一直都是选修课中最高的。”学校还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讲学,举办壮族天琴艺术研修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为壮族天琴艺术发展储备人才力量。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天琴乐队已经一届届传承延续了14年,参加过“中华民族一家亲”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节目展演展播、广西壮族三月三等区内外各类大型活动和展演。
此次师生们在央视端午特别节目中演出曲目名叫《月光情缘》,源自崇左地区的壮族“鸡鸣调”,2017年经学校外聘教师韦海洋改编后一直传唱至今,通过加入和声,在旋律、节奏、歌词填写等方面丰富曲调,唱出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情愫。学校一直以来重视民族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积极推动天琴艺术“走出去”,不断提升天琴艺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校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梁文珍说:“学校每年组织学生下乡采风,聆听来自民间的声音,再对其进行改编。我们将现代、民俗、传统音乐巧妙地结合,在表演形式上也作出了革新,既保留了天琴的地域原生态的基础,让其旋律更加优美动人,更加易于传唱。” 近年来,学校教师结合广西本土原生民歌的特点,将老歌新唱,独具龙州壮族民歌元素的《壮家少年在红旗下成长》,经过改编为天琴弹唱后,获得了第14届“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舞台艺术类“优秀作品奖”。
为了给全国观众呈现出精彩的表演,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天琴,在接到中央广播电视台总台的录制邀请后,师生们就开始长达半个月的“魔鬼训练”,老师们精益求精、同学们一丝不苟,一遍遍对节目编排、咬字发音、弹唱节奏反复排练打磨。老师同学们主动放弃周末休息,每天都排练到深夜,节目录制当天更是凌晨就出发,力求能更完美的呈现出最好的状态展示给全国观众。“能够登上央视舞台,我感到非常光荣和自豪,再苦再累都觉得十分值得,我们将壮族传统乐器天琴带上央视舞台,希望让更多人发现‘鼎叮’之音的独特魅力。”学校音乐学院2019级民歌演唱专业周安吉在参与了节目录制之后激动地说。此次通过参加央视大型节目录制,不仅为同学们专业实践搭建了有效平台,更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养和社会竞争力,是学校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
下一步,学校将抓住机遇,整合资源,结合地理优势以及专业优势,深度挖掘广西本土传统天琴曲目,并把天琴弹奏与广西的民歌、中国传统乐器以及西洋管弦乐器有机融合,结合时代创作编写大众更容易接受,传唱度更广的作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让“鼎叮”之音传播得更辽远更广阔。
节目截图
节目截图
参演学生兴奋地观看自己的节目
央视总台记者采访参演学生
节目录制现场
节目录制现场
节目录制现场
参演师生合影
热点新闻
- 07-15 喜报:我校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作品数…
- 03-07 我校举办“魅力绽放·艺彩纷呈‘三八’…
- 12-01 我校代表团访问越南取得丰硕成果
- 07-03 广西文化产业集团到我校调研交流
- 09-24 我校举行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暨迎新晚会
- 06-22 “继往开来——漓江画派20年作品联展”…
- 01-10 广西艺术学院2024年“十大新闻”揭晓
- 05-02 “壮美广西——漓江画派二十年作品展”…
- 11-03 薪火相传——漓江画派二十年•第二届青…
- 08-29 《平陆运河进行曲》长卷展卷仪式暨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