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请选择风格

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中国艺术研究院张振涛教授莅临我院讲学

作者:石钏 来源:民族艺术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8日 点击数: 图片:
  • 打印文章

 

20141215日,民族艺术研究所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生导师——张振涛教授来我院给大家做了两场生动又有意义的讲座,民研所所长陈坤鹏教授及全体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讲座分为上午和下午两场,第一场是《琴学与非遗》,主要围绕古琴艺术展开;第二场是《方法论略谈:如何运用新方法、概念的漩涡、三个个案的解读》通过对三个案例的解读来告诉我们如何运用新的视角去进行学术研究。以下将分别对这两场讲座进行大致的梳理和介绍:

第一场讲座《琴学与非遗》,主题是古琴艺术,张教授首先介绍了琴学和古琴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的重要地位。其次分别从古琴的形制、音律、审美品格、文化象征及意义等阐释了古琴的独特和它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古琴是八音之首,它代表的是古代士大夫阶层文人的修为和他们高雅的生活方式,因此它既具有高贵的思想品格又有独特的审美标准,在表现性能上相比于其他独奏乐器更加具有丰富的内涵。再次作者又通过对古琴的历史流变、制作材料和独特的称谓等,进一步说明了古琴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尤其是谈到古琴的称谓,每一张琴都承载着它的历史印记,对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的讲究,使得古琴具备了权威的象征,它所包含的的文化意义更加深远。之后张教授又从其音乐的性能上和中西比较及琴谱的历史流传等另一侧面来突出古琴的独特性。如古琴的独奏艺术远远早于西方的器乐独奏艺术,与其他乐器的合奏等都突出反映了古琴文人的艺术修养和高超的演奏技法,在当时都成为了一种了不起的风尚。而对琴谱的挖掘整理更是大大丰富了琴学文化,让我们不禁感叹中国传统文化是如此的博大精深。最后作者通过对古琴艺术的介绍引出了近年来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的非遗观念,并详细介绍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多年来为之所作出的努力,以及査阜西、管平湖、杨荫浏等音乐家们对古琴音乐文化的贡献,使得古琴艺术得到重视,值得我们继续弘扬和传承下去。

 

张振涛教授讲学现场

 

第二场讲座张教授主要介绍了学术研究中我们如何对新方法的运用,特别谈到了民族音乐学近年来比较常运用的“浅描”和“深描”的学术方法,例举了三个案例第一个案例是中国文化中跟礼仪相关的“下跪”现象,将此引入到中西文化比较中,让我们看到了在特定的环境下不一样的中西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历史现象。由此得出语境的重要性,告诉我们在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中应注意把音乐带入到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去考察和分析。第二个案例是例举了冀北对乐器称“家具”的这一文化现象,由此引入的官方和民间对乐器名称的称谓的不同,通过揭示“家具”背后牵涉的特殊的文化语境,探讨了民间器乐对于民间艺人的特殊意义,提示我们在研究中要注重运用思辨性的思维去分析和思考问题。第三个案例则以陕北琵琶的衰落为例,谈到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对音乐发展的推动和影响作用,并引申出了如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的做法有三种:一种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混合型,一种是完全不接受外来影响的封闭型,另一种是如今日本、韩国对音乐实施的分立型。而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该如何进行还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之后,同学们还提出了很多问题与张教授进行了学术交流,对于传统音乐的保护,张教授认为我们作为音乐学院的一份子有责任和条件去学习和传承它。同时他还对我们学术论文的选题和研究视角等都提出了自己的观念,让大家受益匪浅。通过张教授图文并茂,生动又丰富的演讲,让我们既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又警醒了我们作为民族音乐学的一份子,有责任去传承和保护好中国传统音乐,并为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做出贡献。

讲座结束后,民族艺术研究所聘为张振涛教授为客座教授,以后将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学术上的交流,这对提升民研所研究生培养水平,乃至我院的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建设都有积极意义。

张振涛教授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中国音乐学》主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国际评委、央视“青歌赛”原生态组评委。1995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文学博士学位、2001获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笙管音位的乐律学研究》、《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音乐会》、《吹破平静——晋北鼓乐的传统与变迁》、《声漫山门——陕北民族音乐志》、《诸野求乐录》、《风声入耳》等。

 

 

 

 

聘请张振涛教授为民研所客座教授

 

讲座合影

 

 

【字号: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