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请选择风格

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我院艺术研究院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举办系列学术讲座之Prof. Dr. Gisa Jahnichen专场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11日 点击数: 图片:
  • 打印文章
摘要:2015年4月22日-23日,艺术研究院荣幸邀请到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音乐学系肖梅教授,及德国音乐学、人类学家Dr. Gisa Jahnichen 教授来我院讲学。作为我院民研所“八桂讲坛”(第十七讲、十八讲)的重要内容,两位专家均做了两个单元的专场讲座,内容丰富性与理论前瞻性兼备,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学术盛宴。

Dr. Gisa Jahnichen教授的讲座内容

第一单元:1、以声音生态学作为理解“声音”的前提

          2、芦笙研究的经典田野工作

                                        (毕经商 记录整理)

讲座现场

    在本单元的讲学中,主要围绕着以声音生态学作为理解“声音”的前提和芦笙研究的经典田野工作作为话题展开。在讲座开始Gisa教授就开门见山地提出要进行一项深入的文化研究不仅要从物质领域还要从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去研究,并接着以一组声音听辨的互动交流,介绍它们来自不同地方的声音加以说明了听者的“先入为主”的一种固定思维模式。即如果进行一项声音的研究,我们可能只会保留自己喜欢的声音,而会忽略了其他的声音。

在声音生态学介绍方面,她讲述了声音记录的历史演变,记录声音方式的多样性,还介绍了讲者学校对音乐研究方法和内容上的模式,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考虑声音能不能听到的问题(包括:找一些音乐来欣赏、个人经历和物质发展,能不能够面对面的倾听和参与、参与的人群种类等问题);第二个阶段是关于音乐的数量的问题要有更多的东西来欣赏还强调面对面的交流;第三个阶段强调的是音乐的质量;第四个阶段强调欣赏音乐的环境问题,出现了更好的欣赏音乐的场所和更好的录音技术;第五个阶段关注的是自己对音乐的选择权。这就告诫我们,如果要做一项音乐研究就要站在所处的同一个阶段来进行研究和保护,这样才能得到有效认可。Gisa教授又通过几个问题的问卷调查,结合她自己对某一阶段时期的音乐调查情况的举例介绍,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声音生态学方面的一些内容。指出了地理方面的声音、生物体方面的声音、人类的声音的名词概念以及声音的辨识度是与自己居住环境和熟悉度有关的。

Gisa教授还讲述了对芦笙研究过程中经典田野工作案例的分析,和大家一起分享了研究工作中的视频资料和图片,并为我们做了详细的讲解,对视频中和研究过程中一些问题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让我们对东南亚芦笙的音乐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二单元:1、有关乐器学的概览与详细讨论

  2、流行音乐和芦笙复兴

                                   (汪杨 记录整理)

讲座现场

本单元中,Gisa教授继续以她独特的学术背景及观察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东南亚地区芦笙音乐的分布、流传和演变,以及芦笙与现代音乐的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介绍了乐器比较研究中应当注意的问题。Gisa教授以短片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芦笙在老挝、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原始地区的保存与发展,以及当地民族在渴望现代文明中对传统乐器所作出的一些改变。以下就Gisa教授所列举的实例进行简要介绍:

第一个实例是一段拍摄于十年前的短片,片中列举了东南亚少数民族地区青年中现代流行音乐广泛传播并且流行,但在当地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并存,并且他们把“他者”音乐与“自我”的音乐划分清晰。Gisa教授指出直至今日那些原始的声音逐渐消失,原始音乐也逐渐被电子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所替代,作为民族音乐研究者我们力求保存当地那些原始的声音不被破坏,而当地原始部落人民却渴望与现代化生活所接轨。所以,当代发展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这也是值得全世界的民族音乐研究者所需要思考和迫切解决的问题。

    第二、三个实例是Gisa教授在老挝南部,临近泰国的原始村落中拍摄的当地芦笙演奏场景,当地人民把芦笙即作为一件可单独演奏的乐器也作为一件伴奏乐器,同时与当地的锣、鼓等打击乐器一起使用,多用于即兴的歌唱。Gisa教授以此告诉我们研究民族音乐务必要走向研究对象所处的地区,因为可能在那里研究对象的形式会有更多的变化。

   第四个实例展示的是,在夜间不同村落的人们聚在一起用芦笙伴奏进行歌唱,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语言并不相通,然而在一起唱歌时却没有障碍。事后了解他们演唱的是当地流行歌曲,我们又可以看出当地芦笙同样适用于流行音乐的伴奏。

   第五个实例是在老挝境内,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他们用当地的传统乐器(包括锣、鼓、笙、及弹拨乐器等)组成的乐队,来模仿现代流行乐队的表演。充分了展示了当地部落音乐中传统与现代的相结合,以及外来音乐元素对当地传统音乐的作用和影响。

   之后,Gisa教授针对进行乐器研究的方法以及在研究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为我们进行了简要介绍。她以研究芦笙为例,为我们介绍了在进行研究中应注意对乐器的指法、调式、节奏特点及不同种类之间男女用法的差别等等。此外,她还强调要注意对乐器的声音进行分析,向我们展示了对笙音进行分析的音谱图。

   对于近年来的学界热点——乐器的比较研究,Gisa教授也以她的亲身研究为案例,为我们进行了生动而又详细的阐述。Gisa教授以东南亚与意大利萨丁旦岛的两种芦笙比较为例,对乐器比较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注意事项等为我们进行了详细阐释,例如,Gisa教授指出在比较研究中要注意保持研究者的中立态度,切勿以自身喜好来偏重对某一研究对象的研究。

讲座结束时,Gisa教授与萧梅教授受聘于我院民族艺术研究所为客座教授,这为今后我院民族音乐研究增添更多的交流机会,也为我院民族音乐研究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Dr. Gisa受聘于民研所客座教授

[专家简介]

Prof. Dr. Gisa Jahnichen,出生于德国哈雷,致力于音乐学、人类学以及试听档案工作,ICTM会员、国际音响和音像档案协会会员、民族音乐学会会员、中国音乐研究基金会会员,对东南亚的研究超过25年,她在布拉格的查尔斯大学获得音乐学和东南亚区域研究方向的学士及硕士学位,之后获得德国柏林洪堡大学音乐系民族音乐学专业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讲授比较音乐学研究,她在东南亚、东非、欧洲西南和东南部均做过广泛的实地考察,并与她得同事们建立了老挝国家图书馆媒体部。目前,她也在欧洲和亚洲的一些高校教学,并长期任教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

【字号: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