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研瑞(学生)新 乡——写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
穿过万福河,沿路南下,就到了富昌,这就是我所说的新乡了。新乡原不是富昌的名字,而是我对它新的称谓,这无异于是它的别名了。
汽车在平坦的柏油路上奔驰着,如若不是看到道路两旁俊秀的白杨齐刷刷地往后躲闪,我真感觉不到车在行驶当中,这条路一直通往姥姥家门口。我问舅舅:“啥时买的车啊,嗬,这么阔气!”舅舅一转头,抛出一个得意的微笑,嘴角像雕了花似的,神气活现。哼!不说我也知道,自从土地使用权转让政策实施以来,舅舅看准时机,从外出务工的乡民手里一下子转接了50亩的闲田,辛勤开发,引进机械化,雇佣闲置劳动力,不辞辛苦,惨淡经营,不过五年,取得了极大的成效,自己的腰包也鼓起来了。别的不说,就像今年初夏,大蒜丰收,舅舅从邻村租种的几十亩大蒜卖了有史以来最高的好价钱,足以使他囊中殷实,趾高气扬起来,所以近期买了这辆崭新的小轿车,更是不在话下。这自然是瞒不过我的吧,哼…...我正在洋洋得意的时候,只见舅舅一打方向盘,汽车从容转了个弯,便驶进麦田弥望的乡间小道。
五月的熏风吹得人像喝醉了酒一般,浑身熨帖的像一块酥油麦糕。我把头伸出窗外,鼻息间嗅到的全是小麦熟透的清香,以及大地临产时镇定自若的娇气。“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时正是庄稼大丰收的季节,人们辛苦劳作抛洒汗水换来硕果累累,“有耕耘才有收获”,不就是这个道理吗!远处,联合收割机正在麦田里忙得不亦乐乎,像一个个叱咤风云的英雄,自我导演着历史的剧幕。是的,它改变了历史,改善了人民生活,使人们永远摆脱了贫穷落后,向小康社会迈出了铿锵有力的一步。
记得小时候,姥姥家喂了一头老黄牛,全家所有的农活都得依靠它。那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家到户,每人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一到小麦丰收的季节,老黄牛都要被套上木辕,拉着石磙打场轧麦,脱粒后的小麦要经过晾晒后才能入仓。若晾晒不及时或淋了雨,小麦又要霉坏许多。晒好的麦子装成袋后,向国家“交公粮”或“交提留”。后来国家经济发展了,工业强盛了,农机普及到了乡村,我家也买了拖拉机、镇压器,打场的活着实轻松了不少。而现在,国家深化改革,惠农政策深得民心,不但减免了农业税,还增加了农副产品补助;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逐步实现了农业的自动化、机械化,真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人们只需操纵几下机器就顺顺利利的把麦子收进仓——不,根本不用入仓(那确实又累人又费功夫),直接可以换成崭新的钞票了,不信,你瞧——
车子停到了姥姥家门口,这时只见一个带眼睛的瘦高个青年急匆匆出来,手里提着一台笔记本电脑,一见舅舅下车,就乐不可支的赶过来,握了手,说:
“喜哥,我正找你呢,帮你联系到客户了,一家面粉公司答应签约,按市价全部收购你的小麦,所有脱产、运输费用由公司承担。”
“太好了,小王,真是辛苦你了。”
小王走后,舅舅说,小王是鲁西南首批“大学生村官”之一,被选派到富昌村,几年以来一直兢兢业业,为村民找项目,拉资金,想尽一切办法让村民脱贫致富。他原是农业大学毕业的,又精通电脑,信息很灵通,被誉为富昌村的“百事通”,很得人心。
这几年富昌发展的很快。农民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上,世世代代与黄土打交道,而是打开了视野,放眼看世界,纷纷走出农村,投奔到各个工作岗位,“哪里有需要就到那里去发展”。“发展”一词竟也出自一位朴拙的农民的口中,是那么憨实、有力、新鲜与和谐,毕竟“发展才是硬道理”,早已深入人心了。
看看富昌吧,作为万丰镇一个先进村,它无愧于自己的名号,“富贵永昌”,先民世世代代许下的美好愿望终于实现了。区域规划性的组建,首先放长眼光,兴修水利,疏通万福河道,使水流畅通,作为富昌重要的灌溉水源之一。村中,一排排洁白整齐的楼房,干净利索院落,笔直畅通的街道。不止如此,村子里还安装了路灯,修建了健身娱乐场所,更可喜的是,“农村书屋”也在筹划之中。在村子中央,可以看到一个大大的红十字标志,那是村里最大的医务室,旁边斜对着的就是富昌超市,一年四季瓜果蔬菜不断,鲜奶鲜肉丰富多样。目之所及,绿荫深处,依稀望见圆圆的房顶上有座风车在缓缓转动,那里是富昌幼儿园。小孩子们早早的散了学,正在家长的带领下,欢声笑语的赶回家,一路上只听他们在唱——
家乡新,家乡大,家乡起了新变化;富而昌,现代化,和谐社会靠大家。
恍惚间,万福河的水仿佛从我眼前飘过,烟波浩渺,绵延不绝。我想起那些远逝的先辈们,他们耗尽一生心血,来换取人世的幸福,结果总是受尽苦难,贫困的死去,化为一缕黄尘。他们唯一的希望便寄托在这长流不逝的河水里,因此给她取名叫“万福河”,祈求获得幸福、安康。而如今,先辈们,你们的愿望实现了,万福河里流淌着富贵,奔腾不息,福泽长存。新乡,或许只是她孕育的第一个孩子吧!
姓 名:毕研瑞
单 位: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