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专题

【党史故事我来讲】第十一讲:先行者李大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5-07 10:42 浏览次数: 【字体:


b922cdf0f93348faaaea8daf6c84c16e.Jpeg

位于河北省乐亭县城的李大钊纪念馆,每年的参观人数超过百万。

一袭长袍,两撇黑须,目光深邃,态度从容——临刑前,他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

这是革命先驱李大钊,定格在人民心中最后的形象。

漫漫长夜中,他高擎火炬,在旧中国最早播下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他将短暂的一生,全部倾注到建立“青春中国”的革命伟业中,并为之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李大钊于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彼时的中国,正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仁人志士都在思索,中华民族的路在哪里?中国人民的明天在哪里?“人生的最高理想,在于求达真理。”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苦苦探求中国未来道路的李大钊备受鼓舞和启发。

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李大钊迅速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从此,他开始了“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人生实践。

李大钊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财产。他生前每月收入240银元,大多用于党组织的活动经费和资助青年学生。为了不让李家断炊,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嘱咐会计科每月从李大钊的工资中拿出50块大洋,直接交给他的夫人。在他去世后,家里的财产仅有1块大洋。

但他又留给后人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本期文字来源:新华社,由影视与传媒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吕婉聪诵读)

 

【打印正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