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百里图

黄格胜与广西地志绘画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7-12-01 22:28 浏览次数: 【字体:

 

                                          浙江大学  莫小也

[摘要]“地志”是一种对特定地区一个时期的地形、地貌、建筑等各种事物的文字记录,“地志绘画”则是以图像形式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建筑的纪实描绘。本文以中外传统地志绘画为参照,围绕黄格胜及其广西画家的作品,论述以黄格胜为代表的漓江画派作品所具有的地志特征与价值。

[关键词] 黄格胜;广西绘画;地志学

[国图分类法]J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莫小也(1955-),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艺术学系,硕士生导师

一、中外地志绘画传统

何谓地志?在汉语中“地志”即“记輿地的书”,若将“地”与“志”分开,“地”具有地面、区域与环境多种意思,“志”为记事的文章或书籍。“地志”进而可以扩展为一方之志,称作“地方志”,包括记述全国或一地的地理、风俗、教育、物产、人物、名胜、古迹等特征以及沿革之书。[1](P318.747)有艺术史家提出过“地志学”,认为它是地理学中区域地理学的一部分,特指记录某一地区在一段时期内的地形、地貌、建筑等一切地上可视物的沿革。地志学记录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自然地理的变迁,二是人文建筑的变化。[2](P28)笔者认为,地志学记录的手段为文字,与其相应,地志绘画则是以图像的形式去描绘自然地理的变迁和人文建筑的变化。一幅或一组地志绘画,通常是某一地区在一段时期内的地形、地貌、建筑等一切地上可视物形象的延续。

中国地志画可从古代地方志中木版插图见得,它们往往记录了一个城镇或一组建筑群的面貌。例如,(万历)《钱塘县志》中《钱塘县域图》、《钱塘县治图》,分别展示今为浙江省杭州市的全部山水郊野地域,杭州古代城区的建筑与街区。[3]明清时期,一些私人庄园主向画家专门订制的园林风景图也属于地志绘画,如清代康熙年间袁江所绘《东园胜概图》[1]是扬州甪里村乔氏的园林,以传统中国绘画的长卷形式表现,图长370.8厘米,高59.8厘米。图中展示一片真实郊野园林景色:“园外平畴十里,河港交叉,远山如黛”,“园内建筑与山石水池的布局及花木配植”因明代传统的自然式山水园,“此图界画清晰,建筑物梁柱比例适当,树石形态若真”。[4](P117.118)以数幅一组地志画出现的作品还有清代顺治年间萧尺木、吴逸合绘《太平山水图画》,表现了皖南徽商的私人园林风貌。清代乾隆年间宫廷画家合绘《御制圆明园四十景诗图》,表现了清代最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四十处胜景。

依据西方《美术百科辞典》解释, 作为“地志”对译的西文术语Topography,是一个为特定的区域描绘图像、绘制地图或记录地貌的专业术语。它与大比率的地图相关,展示了地面上自然与人工的面貌。而“地志”作为专门的美术术语,则接近于某种描绘乡村与城市风景的绘画类型。[5]P151.)西方画家也将以西洋形式描绘地志绘画的手法带到中国,四百年来以澳门半岛自然地貌、人文景观为对象的澳门地志画非常丰富。其中既有俯瞰的全景图,如18世纪的油画《澳门半岛之景象》[2],通过俯瞰的视野,将澳门整个城市凝聚于一个画面之中,体现了西方人对新兴港口的热心关注。还有更多的典型历史建筑以及细部景观图,如1860年石版画《澳门妈阁庙全景》[3],画家将富有中国传统寺庙特色的妈阁庙建筑群处理成一个规整的立面,与前景平稳的海滨水面、背景复杂多变山林形成完整的构图。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当年外国画家对澳门的乡情。

笔者认为,黄格胜及广西画家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志绘画特征,他们的作品以图像形式反映出广西大地自然地理和人文建筑,是中外地志绘画传统的延续。

二、黄格胜地志绘画的特色

回顾广西艺术的发展历程,虽然广西与广东同为祖国南疆的门户,同为岭南艺术的发源之地,也同有通向港澳的交通地利条件,却由于少数人的偏见,广西绘画一直被视为以广东为中心的岭南画派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对广西艺术的认识还停留在南蛮气息与巫鬼文化的阶段。事实上,著名岭南派画家黄独峰,早年就学广州春睡画院, 师从高剑父, 后又从张大千习画,其画风综合南北二宗及古代诸流派,自成一格。他在广西艺术学院任教数十年,为广西地方绘画特色的形成打下一定基础。另一方面,1936年夏,徐悲鸿来到南宁举行画展,接着就筹建“桂林美术学院”, 开办“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张安治、徐悲鸿、丰子恺都曾讲课。1941年设立黄新波(木刻)、陈烟桥(木刻、漫画)、万吴(油画)、阳太阳(油画)等参与建设的桂林美术专科学校,1951年建立阳太阳任校长的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20世纪60年代阳太阳的一幅《漓江放排》蜚声全国,可以说西洋绘画之风气也早已吹入广西。

然而,对广西本土地志绘画的开端,应该是以黄格胜的《漓江百里图》为标志的。黄格胜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倾数年心血创作了长达200余米的长卷《漓江百里图》,在此图中作者精心将漓江与桂北的山山水水、民族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立志寻找符合广西自然与文化生态的艺术语言,终于为广西地志绘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余年来,黄格胜作品既有长卷《漓江百景图》所属的《古镇流芳》、《桂林灵川老寨》、《社水秋色》、《深山藏明珠》主题创作,也有精致小品《桂林山水》、《灌阳写生》、《古园春色》等系列写生,琳琅满目,胜不枚举,为广西地志绘画显示出鲜明的三大特征:

首先,《漓江百里图》与《漓江百景图》等一系列作品都是以纪实笔法去描绘广西自然地理的变迁和人文建筑的变化的,作者经历了大量的写生活动,记录了广西北部、西部真实的山水与人文风物。黄格胜早年生长在桂北,在进入艺术殿堂之后,曾经无数次返回那里采风。《古镇流芳》[4]记录的是桂林大墟古镇的全部面貌。那是20037月,黄格胜亲自带领研究生十余人赴古镇写生,室外气温超过四十度,他们一行起早摸黑,写生十余天,黄格胜说,“虽顶烈日,冒酷暑,却甚快意”。那一次黄格胜所记录古镇遗迹非常完整,自画面右侧题跋开始,先是一片古树,然后沿着石板的古道进入村庄,这里有一幢残存的门楼,接着就可以见到簇拥在林木之中一栋栋古朴的小楼。在临水的建筑中,大都有一个阳台,摆置人们喜爱的花木,巨大的石基护墙、石梯,与虚幻的水面形成对比。此后,画面引导人们的目光进入古桥小溪,一条载有渔夫、渔鹰的小船正在向前行进。然后又是一片融自然山水与古建筑为一体的村落。古镇的背后群山飞舞,宽阔的江面向远处婉延而去。地志绘画与一般风景绘画的区别,就在于记录对象的客观性、完整性,“使人们对城镇形成的自然环境有个印象,就像作为旅行者看到的那样”。[6](P83)观赏《古镇流芳》,人们就像亲自进入了特定的空间,真切地感受到,即使在桂北的许多小镇之中,大墟也会有自己的特征,如近似江南的拱形石桥,家家户户阳台护栏的朴素装饰,典型的临水之楼房。

黄格胜作品中,像这样记录真实人文建筑的图像还有许多,《灵川九屋老寨》[5]记录瑶族高栏木构建筑的具体构造,《古园春色》记录了桂林郊区燕园的亭台楼榭,2005年暑期创作的《桂林山水》近50幅,既有描绘自然景色的《骆驼山》、《伏波山》、《月亮山》、《龙头山》,也有将融化于自然之中的人文建筑刻画下来的《南山寺》、《木龙古渡》[6]、《古南门》、《穿山塔山》,总之,就那些图像记录的广阔地域而言,有广西方圆数千里自然界山山水水,就那些图像描绘的精确程度而言,它们又是以十分严谨的创作态度来展现八桂大地上独特的人文建筑成就,符合上述中国传统地志学记录的两大内容。

其次,黄格胜的地志绘画又并不仅仅限于客观地记录,而是十分重视艺术地再现地志风光。从他的画中看到,八桂大地、漓江两岸的秀美景色一揽眼底,整体画面布局缜密,构图饱满,线条准确,造型严谨,似乎有着西洋绘画的影子,然而时而水比山高,时而峰峦迭起,隐没的线条,均衡的黑白,再加上水墨淋漓的晕染,又确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很显然,他接受了许多西洋地志绘画的因素。西方地志画(Topographical  Drawing)的一个基本特色,是在内容上具有记录性质,在技巧上以墨水素描为主、略施淡彩。[7]P1)黄格胜的画写实功力非常好,这在上面已经讲到,他用的是毛笔,利用线条的粗细快慢节奏,也利用水墨的晕染渗透,使画面出现丰富多样的面貌。在利用西方色彩效果方面黄格胜具有独特见解。《水源头村写生一组》十帧,黄格胜绘的是该地明清古建筑群,高高的马头墙依然可见,玲珑多变的门楼忽隐忽现,在片片银杏古树、层层青山绿水之中,出现红色、绿色、黄色、天蓝色,画家大胆借鉴西洋色彩的手段,让静静的山村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又如在《曙色初动》、《风清山静》中,西洋大红、群青颜色都直接用上了,但人们感受到的是山岭染成了红色、蓝色,和谐的色彩韵律丝毫没有破坏以墨色为主的画面构成,体现黄格胜既有现代西方审美意识又保持传统中国绘画风格的创作精神。再如《猫儿山》[7]画面被染成红色,《驼峰秋色》紫色山冈与黄、红色树木形成鲜明对比。笔者认为,有效地将鲜艳的西洋色彩溶入水墨之中,这是黄格胜地志绘画的重大创造。

作为地志绘画,更重要的是体现画家本人对乡土的深情,对一方水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黄格胜生长在穷山僻壤,经历、学历、师承使他坚定地选择了桂北、桂西风光作为描绘的主要对象,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民居的古老朴拙、参差错落、变化无穷使黄格胜如痴如醉。他认为,以往的名画及近现代各位大师的作品,缺少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文化积淀,如何表现广西村寨“古老、纯朴、多彩、多情,特别是将村民淳厚的感情和人格融入画中,更为许多画家所忽略”。[8](P112)于是,他跟村民换烟抽而呛出眼泪;他和村民光着膀子猜拳喝醉了就地一横;听他们无休止地唠叨,关心他们的痛痒,从了解他们的人品,去爱他们的山山水水,因此才有了年复一年的下乡,才有了无数的写生画册,他的线描从来没有半点脱离自家的山水乡村,他的创作总是源自于丰厚的情感积淀。看到黄格胜兴坪古镇系列就可以知道,他如何以妙手将古老化为神奇的。《吕寨岩村古门楼》[8]绘的仅是小村庄的一角,一堵石构的村庄之门楼位于画面中央,由于前部白色地面的对比,也由于后方层层叠叠民居的衬托,显得格外坚固,这里并没有天然的优美景色,也没有现代城市的痕迹,但是黄格胜笔下天然巨石垒起的文明,穿插于老屋之间绿绿葱葱的林木,并不十分规整的白墙黑瓦,还有那守在门楼边的小动物,同样会告诉我们:这里生活着一代善良的人们,艺术家在画中阐述自己对善良人们炽热的爱。

2003813,当他冒酷暑完成《古镇流芳》时,激动地写下题跋,“大墟古镇自明代至今,年久失修,日渐破败,当地政府无钱修缮,无力管理,担心长此以往,古镇将花容失色,缘于此,余将尽力为古镇造像,使之千古流芳。” 又有一次,黄格胜写道:“余数十次赴兴坪,屡到屡画,乐此不疲,惜现一权势者筑一洋房於前,大煞风景”。[9](插图P32)此语不仅说明他观察细微的写生态度,也证实他对于违背民意的事情难以接受的朴素感情。近20年,他走遍广西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并不是简单的下乡写生,也不是一味的技巧训练,更多地是思考,是探索,寻找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广西地志画的又一特征是画家的心路历程,即体现了艺术家对一片土地的赤子之心。

可以说自黄格胜绘《漓江百里图》开始的一系列作品,不仅为百里漓江、广西大地传神写照,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标志广西人从零点开始做起,才有了今天意义的中国第一个地志画派——漓江画派。

三、广西地志画家群体的形成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对广西艺术最深刻的印象是黄格胜的《漓江百里图》与他笔下描绘广西地志的数部画册,今天那里居然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创作队伍。正是以黄格胜为首的广西中青年画家的共同努力,广西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在2004年岁末,这支队伍以六个画展展示了广西艺术家守望土地的立场,完整地凸现了漓江画派的创作生态及艺术方向,以事实证明:漓江画派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地志绘画的典范。

在学术带头人黄格胜的倡导下,画家们将对广西的乡情作为创作的动力,以群体精神共同创造出多姿多样的广西地志绘画。于是出现了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从“水墨广西”到“水彩广西”,数十名广西本土艺术家用不同的艺术语言,水墨画、油画、水彩画、版画甚至雕塑来表达对八桂大地的情感,老画家阳太阳、黄独峰创作或写生的精彩山水《漓江雨后》、《漓江山水》等画作,对“漓江画派”本身来讲,具有溯源的意义,中青年画家除负有盛誉的黄格胜之外,这两年广西绘画的中生辈和新生代画家们都几乎不约而同地走向地志风景画。张冬峰、雷玻等人作品,不仅以风景为广西油画揽得品牌,而且引导出现了以风景为主流的广西油画现象。张冬峰以此处无声[9]等一系列田园小景绘画在油画界名声雀起,他的画中没有严格的透视效果,也没有过多的西洋技法笔触、色彩的追求,可是他对南方的阳光可谓独有心得,他笔下的光是有着一种朦胧恍惚飘忽不定的感觉,那是一种在大气和水雾中游离不定的光,表现出南方人特有的细腻与平和的观察以及心境。刘绍昆的画中总会有一个充满活力而美丽的女性作为乡土风景的象征出现,在《田野》中人物被夸大了,景色变奇妙了,出现难得的浪漫、热烈和神秘的境界。韦军的《老房子》在诉说一个乡村的故事,雷玻的《小树林》、蔡群微的《小菜园》在唱着一首乡间的歌。他们都对在荒脊红土上生长的生命投入极大的热情。水彩画家们更是沉醉于南疆一片水光山色和风土人情,以“大地水彩画会”为研讨艺术的家园,不断努力促进广西水彩画的发展,如今创作出《静静的渔港》、《清风》、《北海印象》等富有鲜明南国特色的作品。

还有版画界的雷务武,不仅以《夜泊》、《彩云》崭新的形式语言独树一帜,而且以精彩的油画风景《十月金秋》、《南方风景》为人们创造了以当代观念指导下的地志绘画。雷务武崇尚自然的风土人情。他说,“总想往乡村、山野里走走,那里的层层梯田,连绵不断的丘陵,弯弯曲曲的小路,高低错落的乡土建筑,还有那些朴实热情的老头、小孩、男人、女人、鸡、犬、鸟、牛、马、羊、总是洋溢画意。”[10]P124)当我们面对着《官女》、《士男》、《合欢》等系列作品组成的套色版画,似乎在倾听用现代乐器演奏出来的交响乐曲,更可以真切感受到那震人心魄的芦笙堂、摆手舞、细语歌的魅力,“充满张力的现代构图,大刀阔斧的雕刻手法,金碧辉煌的色彩构成,以点、线、面构成特征的民间图案的运用——画家在画面上寄托的情感与想象呼之欲出”。[11]( P107 )

再看一组水墨画,李明伟的《瑶山》、岑星品的《夏山欲雨图》、帅立功《兴坪秋高》都带有写实主义的手法,客观地描绘了人文地志建筑宝塔、民居、桥梁与一方水土,但是李明伟采用了西洋套色版画的手段,白云下的瑶寨在金黄色树林中灿烂辉煌,岑星品采用了鸟瞰的视野与装饰性重彩,将乡土典型的自然景色与人文风物融于一体,帅立功以西洋构图、光线与倒影给予人们今日广西的深刻印象。

总之,广西画家的地志作品绝不仅仅是一张张画得很美的风景图片,它既是一个时代、一方艺术家所有经历、知识、人格的全部,也是艺术家在风格形式上不断开拓的结晶。

四、广西地志绘画的价值

以黄格胜为代表的广西地志画派的产生,回答了当前中国艺术发展中一系列困惑的问题。它将有力地证实这一画派存在的现实意义,宏观发展的广阔前景。

首先,网络时代的形成使人们信息沟通日益便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知识爆炸与科技创新使得社会面貌变得日新月异,令人感受着随之而来的“万人同面,千城同颜”的环境。当中国的纺织品、手工艺品走向西方之时,麦当劳、肯德基也遍布中华大地。中国区域性原生态部族文化在迅速消失,富有特色的人文建筑也急剧遭到破坏。如何对待这种全球化的浪潮,成为国际学术界与学者们常常关心的话题。处在中国的偏远西南部——广西地志画派的出现,即是以自己的区域性典型绘画来回应全球化潮流所做出的最好答案。黄格胜“在画中寄托的是对生命、生活和大自然炽热的爱” [8](P112),是以自己的生命与自然对话,而不是对物质世界一般的观察与描摹。在黄格胜的影响下,虽然广西画家们“在一些基本的观念、追求上表现出一种共同的趋向,体现为一种群体的意识,但是,每一个画家依然都有自己的‘我’在,笔墨才情,各逞意趣。”[12]P76)这种经过长期的人文精神积累与艺术语言探索后诞生的作品,绝不是一般旅行画家笔下的风景画。可以说,这二十年来黄格胜及广西画家独特的地志作品已经成为广西绘画走向世界的里程碑,奠定了今后广西美术发展的方向。

其次,是作品高于生活的艺术审美价值。漓江山水自古享有盛名,有人称赞独秀峰“一峰拔地起,众峰悉天参,桂山万古奇,诡丽雄西南”。更由于其山下“飞楼舞阁,隐出树杪,金碧华丽,绚烂极矣,对之如一幅小李山水图,丽而不俗”。[13] 又曰桂林隐山“西湖之外即有四山绕之,碧玉数十峰,倒映水面固已奇绝,而湖心又浸陷山,诸洞之外别有奇峰,绘画所不及”。[13] 广西有亚热带温暖润湿的空气和明媚的阳光,它孕育了五彩缤纷的人间奇境,也有神姿仙态的桂林山水,令画家产生无限的灵感与遐想。然而,艺术家的形式探索是无止境的,黄格胜的《漓江百里图》之所以在美国引起高度关注,就是因为创作中有了对中国古代长卷 “四季”时空观的突破,此后一系列《漓江百景图》,更是从构图、笔墨、色彩、情趣种种方面建立新的语言。这些绘画技法既不是西方的,也不完全是中国传统的,正如黄格胜所说,画漓江时加入了大量的在黄河、长江、黄山、泰山“采”回的雄浑之气,壮美之气,面对各异又极具时代沧桑感的少数民族建筑,“每次都有新鲜感,每次都能找到新的表现语言”。[14](P111)因此,无论是《漓江孤舟》、《山妞》,还是《云漫群峰》、《渔村鸭唱》,画面中静静的山庄,青瓦下的土墙,红衣小娃与果果,待渡的渔船,都已经编织成美丽的赞歌,是现实所不及的。

更为重要的是,广西地志绘画不仅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广西的人文历史,也让广西留下了永久的历史文献。随着中国“现代化”的飞速进程,现代文化尚未渗透的广西边远地区,原生部族的居住环境正面临现代化与异质文化的污染,黄格胜笔下的石门、马头墙、拱桥和吊脚楼是明清数百年的人文积淀,其中部分即属于需要保护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不仅可以被认为是“唯一、无价和不可替代的”,而且“它们都处于危殆之中”。(P1)或许有一天,它们也会像中国东部某些城镇旧建筑那样迅速地被改造、重建甚至完全铲除。因此,黄格胜与广西画家的地志绘画起了记录人类重要文化遗产的作用。这些图像与一般的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专家考察时所记录的插图完全不同,增加了美学的、图像志的成分,更是一般的文字记录所不能取代的,因为那些文献没有造型意识。将来,人们必定会依据广西画家们的地志图去研究、保护、恢复、确立广西的人文与自然遗产,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业。

* 当笔者读到《观展六章:“五彩广西·2004漓江画派艺术展示月”印象追记》,看到近年来《美术》、《美术观察》、《美术报》一次次关于广西艺术展览报导中令人难忘的图像时,敬佩的心情油然而生。近日本人有幸拜读2004年第4期至 2005年第3期《艺术探索》中关于“漓江画派与广西艺术史”全部内容,也从该院网络了解更多的信息,深深为黄格胜与该画派的事迹所感动。在此也向提供各种资料的李普文博士表示谢意。本文主要参考上述资料。

参考文献

[1] 地志条目[M]. 辞海. 商务印书馆.1991.

[2] 余辉. 地志学在古画鉴定中的作用[J].美术文摘. 中国书画杂志社.2004(5).

[3](明)聂心汤纂. 万历钱塘县志. 明万历三十七年修.浙江大学西溪图书馆藏

[4] 郭俊纶编著.清代园林图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5]  The   Dictionary  of  Art[M]. MACMILLAN.1983. Vol.31.

[6]  Landscape  and  Western Art[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83.

[7] 陈继春.钱纳利与澳门[M] 引言. 澳门基金会.1995.

[8] 黄格胜. 不谈体会[J]. 艺术探索.2005(1).

[9] 黄格胜. 兴坪古镇题跋[A]. 艺术探索.2005(1).

[10] 雷务武. 自在闲话[J]. 艺术探索.2005(2).

[11] 苏旅. 草写雷务武[J]. 艺术探索.2005(2). 

[12] 李普文. 水墨广西——广西第一届中国画邀请展前言[J] . 艺术探索.2005(1).

[13] 广西通志[M]. 卷九十五. 山川. 清嘉庆五年刻本.

[14] 黄格胜. 山路弯弯. 艺术探索.2005(1).

[15] 甚么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J]. 文化杂志. 澳门文化局.1998.(36.37).

插图:

[1]《东园胜概图》

[2]《澳门半岛之景象》

[3]《澳门妈阁庙全景》

[4]《古镇流芳》

[5]《灵川九屋老寨》

[6]《木龙古渡》

[7] 《猫儿山》

[8] 《吕寨岩村古门楼》

[9]此处无声

200642

【打印正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