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心语

肖舜之印象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7-12-02 15:35 浏览次数: 【字体:

肖舜之最早给我的印象是一幅《无花果》(那时他还叫肖桂联),虽然说不上是一幅如何出色的作品,但时隔八年还能够让我记住,想来自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

然后在中国美术馆再遇这位老兄,秃顶(和年龄极不相称),长脸;脸上刮得精精光,但青青的下半边脸仍让人以为是个胳腮胡。脚上踏着一双摇滚歌星的半腰皮鞋,背上挎一个鼓囊囊的黑背包,一身风尘,仰起脸对着米罗的原作发呆,让我又重新领悟到一种消逝已久的亲切。然后这位老兄急不可耐地拿出一叠照片来,语无伦次地说,这是他个人的近作,看看,批判批判。

说实话,当时着实让我吃了一惊。虽然只是几张小小的黑白照片,但一股生命的气息执拗地从近乎抽象的黑白画面中扩展开来,虽然微薄但绝不懦弱。让我吃惊的是这股气息居然和四壁米罗的作品有某些相通之处,起码在精神上是这样。

后来又有机会到了桂林,走入肖舜之那间乱七八糟的画室兼卧室,歪坐在一地狼籍的图书、宣纸、颜料中间和主人高谈阔论,然后一起去吃半夜一点钟的桂林米粉。临别时我认定,我面对着的,是一位正在进入非同一般状态的艺术家。传统的中国文人画以其积千年文化精粹的博大宏深无可争辩地统治着中国的国画家们。但有这样一批青年艺术家,既对传统高山仰止,又不甘心寄人篱下虚度此生,于是他们或借用西洋手法,于水墨之中辟出一角充满阳光和诗的天地,例如田黎明;或凸现个人神秘气质,从传统山水中营造宿命主义的新巢,例如陈平;或干脆用西方表现主义的巨杵直接撞击传统的大门,例如李孝萱、陈向迅……

肖舜之的选择点似乎微不足道——那些从沙漠到城市随意生长的低级植物引发了肖舜之精神和气质上的共鸣,他在这些古老而年轻的绿色植物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绘画元素,并由此扩展到自己的整个艺术探索领域。传统的浓淡枯润笔墨可以在这里翻云覆雨、纵横淋漓;西方的点、线、面构成语言可以在这里聚散离合、交相辉映。令我深感兴趣的还不是肖舜之作品里充满诗和音乐节奏秩序的形式,而是这一由藤蔓符号生发的绘画元素表现了如此的潜力:往保守方面看它可以走向绝对传统的写实,甚至可以走到超写实的层面;往前卫方面它则具备了表现主义、构成主义、抽象主义以到更远的因素。那么,展现在肖舜之面前的就是一个非常富有诱惑力的迷宫世界。他或许会囿于小情调小境界,利用藤蔓符号塑造一种陈平式的“家园”,这显然是一条捷径,而且极易功成名就。也或许抓住藤蔓这一具有无限可能的艺术元素,继续进行水墨张力试验,最终把这一试验推向极致而登临一个新高峰。而这无疑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对艺术家的才气、胆识、毅力、学养和底气都是一次严峻而无情的挑战。

肖舜之确实进入了一个很有意味的创作状态,但他又身处一个连海外都颇有“名气”的商品画泛滥的城市,学术空气稀薄,与国内第一层次的美术队伍交往甚少,并不具备天时、地利和人和,这需要艺术家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

真正敢于直面人生的人才是战士,我愿以鲁迅这一名言和肖舜之以及广西有抱负的艺术青年们共勉。

【打印正文】
分享到: